網頁

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

先妣事略\\歸有光



    先妣周孺人,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。年十六來歸。踰年生女淑靜。淑靜者,大姊也。期而生有光。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,期而不育者一人。又踰年生有尚,姙十二 月。踰年生淑順。一歲又生有功。有功之生也,孺人比乳他子加健。然數顰蹙顧諸婢曰:「吾為多子苦。」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,曰:「飲此後,姙不數矣。」孺人 舉之盡,喑不能言。

   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,孺人卒。諸兒見家人泣,則隨之泣,然猶以為母寢也,傷哉!於是家人延畫工畫,出二子,命之曰:「鼻以上畫有光,鼻以下畫大姊。」以二子肖母也。

    
    孺人諱桂。外曾祖諱明;外祖諱行,太學生;母何氏。世居吳家橋,去縣城東南三十里,由千墩浦而南直橋,並小港以東,居人環聚,盡周氏也。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貲雄,敦尚簡實,與人姁姁說村中語,見子弟甥姪無不愛。


    孺人之吳家橋,則治木綿,入城,則緝纑。燈火熒熒,每至夜分。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。孺人不憂米鹽,乃勞苦若不謀夕。冬月罏火炭屑,使婢子為團,累累暴階下。 室靡棄物,家無閒人。兒女大者攀衣,小者乳抱,手中紉綴不輟,戶內灑然。遇僮奴有恩,雖至箠楚,皆不忍有後言。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,率人人得食。家中人聞 吳家橋人至,皆喜。

    有光七歲,與從兄有嘉入學。每陰風細雨,從兄輒留;有光意戀戀,不得留也。孺人中夜覺寢,促有光暗誦孝經,即熟讀,無一字齟齬,乃喜。


    孺人卒,母何孺人亦卒。周氏家有羊狗之痾,舅母卒,四姨歸顧氏又卒,死三十人而定,惟外祖與二舅存。


    孺人死十一年,大姊歸王三接,孺人所許聘者也。十二年,有光補學官弟子。十六年而有婦,孺人所聘者也。期而抱女,撫愛之,益念孺人,中夜與其婦泣。追惟一二,彷彿如昨,餘則茫然矣。世乃有無母之人!天乎,痛哉!

 
【語 譯】



     先母周孺人,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出生。十六歲時嫁到我家。過了一年生了女兒淑靜。淑靜是我的大姐。又一週年生下了我。又一週年生了個女兒,沒有長大就夭折 了。又一週年流產了一個。又過了一年生下了有尚,懷了十二個月的胎。又過了一年生下了淑順。一年後又生下了有功。生有功時,孺人比撫育別的孩子時更強健。 但她常常皺著眉對著婢女們說:「我因為孩子生得多而痛苦。」一位老婆婆拿一杯水放上兩顆螺螄遞給母親,說:「喝了這以後,就不會經常懷孕了。」孺人拿起杯 子來喝完了它,嗓子啞了不能說話。
   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,孺人去世。兒女們看到家人哭泣,也跟著哭,但還認為母親是在睡覺,傷心啊!於是家人請來畫工畫像,叫出二個孩子來,告訴畫工說:「鼻子以上照有光的畫,鼻子以下照大姐的畫。」因為二個孩子像母親。
    孺人名桂。外曾祖名明;外祖父名行,是國子監的生員;外祖母姓何。世代居住在吳家橋,在崑山縣城東南距離三十里,由千墩浦往南一直到橋,沿著小港往東,聚 居的人家,都是姓周。外祖父和他的三個哥哥都很富有,他們崇尚簡樸,與人交往很和善,說的是當地的土話,見了子弟甥姪沒有不喜愛的。
    孺人在吳家橋,就紡棉花,進了城後,就績麻。在昏暗的燈火下,常常做到半夜。外祖父三、兩天就派人送東西來探問。孺人不必擔憂米鹽之類的事,竟勞苦得好像 顧了早晨顧不了晚上。在冬季裡燒爐火剩下來的炭碎末,讓婢女作成團子,一個接一個地曬在臺階下。屋裡沒有扔掉的東西,家裡沒有空閒的人。兒女大的牽著衣 裾,小的抱在身上餵乳,手裡縫補不停,屋裡整理得很有條理。對待奴婢有恩德,即使有時處罰他們,他們也不會在背後有怨言。吳家橋外祖父家每年送來魚蟹糕 餅,大都人人吃得到。家中人聽說吳家橋有人來了,都很高興。
    我七歲時,和堂兄有嘉一起入學。每當陰風細雨的天氣,堂兄往往留在家裡不去上學,我心裡也留戀著家,可是不能留下來。孺人半夜醒來,督促我背誦孝經,如果讀得熟,沒有一個字生疏不順,她才高興。
    孺人去世了,外祖母何孺人也去世了。周家傳染上了一種由羊、狗帶來的疾病,舅母去世了,嫁給顧家的四姨又去世了,死了三十人才停止,只有外祖父和二舅活著。

    孺人去世十一年,大姐嫁給了王三接,這是孺人生前訂下來的親事。十二年,我考取了秀才。十六年娶了妻子,這是孺人生前訂的親。一週年後生下了女兒,撫愛 她,更加思念孺人,半夜和妻子一起哭泣。追想 一兩 件事,好像發生在昨天,別的事已經模糊不清了。世上竟有失去母親的人!天啊,多麼痛苦啊!


【賞 析】
         歸有光的散文,善於用疏淡的筆墨,通過對日常瑣事的敘寫,表現出自己對家人、對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。這篇文章就很能反映出這些特點。

       作者所敘寫的對象是自己的亡母。他的母親是個極其平凡的普通婦女,既沒有因為丈夫或兒子的關係而在生前享受誥封的榮耀,也沒有因為守節不渝而在死後被表旌 為節婦烈女的恩典,更談不上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和功績。她有的也只是些勤儉持家、寬厚待人、期望兒子成材之類最平凡不過的事情而已。這些雖然平淡無奇, 但因為作者是滿含深情地去敘寫的,因此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有味。

        這篇文章中一些細節描寫,雖然平易瑣細,但很真實感人。如寫到母親去世時的情景:「諸兒見家人泣,則隨之泣,然猶以為母寢也。」兒女們因為年紀幼小,根本 不懂得人死是怎麼回事,也不懂得失去母親意味著什麼。他們其實還沒有憂愁、哀傷之感,因為看到別人在哭,自己也就跟著哭,至於哭什麼,為什麼哭,則是茫然 無知的。母親去世了還以為像往常一樣只是睡著了呢。此時情景在日後回想起來,確實是加倍的傷痛的。又如寫母親因為子女生育得多,因而深感多子女的痛苦,飲 了老嫗提供的民間偏方,弄得喉嚨啞了不能說話。這樣的細節寫出了當時因為避孕知識的缺乏、節育措施的不具備和傳統觀念的落後,而給婦女帶來的生育上的痛 苦,而醫藥知識的落後,誤飲了藥物,又加深了這種痛苦。這些細節雖然平淡寫出,但留給人的印象極深。


@@摘自三民版高中國文(一)教師手冊@@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