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韓愈:論佛骨表(諫迎佛骨表)

論佛骨表1
臣某言2
  伏以佛者,夷狄之一法耳3,自後漢時流入中國4,上古未嘗有也。昔者黄帝在位百年,年百一十歲5;少昊在位八十年,年百歲6;顓頊在位七十九年,年九十八歲7;帝嚳在位七十年,年百五歲8;帝堯在位九十八年,年百一十八歲9;帝舜及禹,年皆百歲10。此時天下太平,百姓安樂壽考11,然而中國未有佛也。其後殷湯亦年百歲12,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13,武丁在位五十九年14,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,推其年數,蓋亦俱不減百歲。周文王年九十七歲15,武王年九十三歲16,穆王在位百年17。此時佛法亦未人中國,非因事佛而致然也。

  漢明帝時18,始有佛法,明帝在位,才十八年耳19。其後亂亡相繼,運祚不長20。宋、齊、梁、陳、元魏已下,事佛漸謹,年代尤促21。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22,前後三度舍身施佛23,宗廟之祭,不用牲牢24,晝日一食,止於菜果25,其後竟爲侯景所逼,餓死台城26,國亦尋滅27。事佛求福,乃更得禍。由此觀之,佛不足事,亦可知矣。

  高祖始受隋禪,則議除之28。當時群臣材識不遠29,不能深知先王之道,古今之宜30,推闡聖明31,以救斯弊,其事遂止32,臣常恨焉。伏維睿聖文武皇帝陛下33,神聖英武,數千百年已來,未有倫比。即位之初,即不許度人爲僧尼道士34,又不許創立寺觀。臣常以爲高祖之志,必行於陛下之手,今縱未能即行,豈可恣之轉令盛也?

 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,御樓以觀35,舁入大内36,又令諸寺遞迎供養。臣雖至愚,必知陛下不惑於佛,作此崇奉,以祈福祥也。直以年豐人樂,徇人之心37,爲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38,戲玩之具耳。安有聖明若此,而肯信此等事哉!然百姓愚冥,易惑難曉,苟見陛下如此,將謂真心事佛,皆云:「天子大聖,猶一心敬信;百姓何人,豈合更惜身命!」焚頂燒指39,百十爲群,解衣散錢40,自朝至暮,轉相仿效,惟恐後時,老少奔波,棄其業次41。若不即加禁遏,更歷諸寺,必有斷臂臠身以爲供養者42。傷風敗俗,傳笑四方,非細事也。

  夫佛本夷狄之人43,與中國言語不通,衣服殊制;口不言先王之法言44,身不服先王之法服45;不知君臣之義,父子之情。假如其身至今尚在,奉其國命,來朝京師,陛下容而接之46,不過宣政一見47,禮賓一設48,賜衣一襲49,衛而出之於境,不令惑眾也。況其身死已久,枯朽之骨,凶穢之餘50,豈宜令人宮禁?

  孔子曰:「敬鬼神而遠之51。」古之諸侯,行弔於其國52,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53,然後進弔。今無故取朽穢之物,親臨觀之,巫祝不先,桃茹不用,群臣不言其非,御史不舉其失,臣實恥之。乞以此骨付之有司,投諸水火,永絕根本,斷天下之疑,絕後代之惑。使天下之人,知大聖人之所作爲54,出於尋常萬萬也。豈不盛哉!豈不快哉!佛如有靈,能作禍祟,凡有殃咎55,宜加臣身,上天鑒臨56,臣不怨悔。無任感激懇悃之至57,謹奉表以聞。臣某誠惶誠恐58
 

 
作品注釋

  (1)元和十四年(819)正月作,韓愈時任刑部侍郎。佛骨: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。表:文體名,古代臣子上給皇帝的奏章的一種,多用於陳情謝賀。漢蔡邕《獨斷》卷上:「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,一日章,二日奏,三日表,四日駁議。……表者不需頭,上言『臣某言』,下言臣某誠惶誠恐,頓首頓首,死罪死罪……。據新、舊《唐書》本傳載,鳳翔(今屬陝西省)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,塔内有釋迦牟尼指骨一節,三十年一開塔。據說開則歲豐人泰。元和十四年正值開塔之年,正月憲宗遣中使杜英奇(碧人案:宦官)押宮人三十,持香花迎入宮内,供養三日,乃送諸寺。王公士庶,奔走捨施。百姓有廢業破產、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。韓愈反對佞佛,遂上此表加以諫阻。憲宗得表大怒,貶韓愈爲潮州刺史。

  (2)臣某言:表開頭的一種格式,某是上表者的代詞。

  (3)「伏以」二句:謂我以爲佛教本是來自夷狄的一種宗教。伏,俯伏,下對上的敬詞。佛,此處指佛教。夷狄,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稱呼,此處指天竺(今印度)。法,法度,這裡指宗教。

  (4)「自後漢」句:據范曄《後漢書》載,後漢明帝劉莊派遣蔡倍到天竺去求佛法,得《四十二章經》和佛像,與僧人攝摩騰、竺法蘭同回,用白馬載佛經,永平十一年(68)在洛陽建寺,以「白馬」名之,佛法從此流人中國。此爲傳統說法,據今人考證,佛教傳人中國的時間要比這更早。

  (5)「黄帝」二句:黄帝與下文的少昊、顓頊、帝嚳、堯、舜,禹,皆爲傳說中上古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。黄帝,姓公孫,名軒轅。相傳他先後戰勝炎帝和蚩尤,爲漢族始祖。裴駟《史記集解》引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「在位百年而崩,年百一十一歲。」《太平御覽‧皇王部‧黄帝軒轅氏》引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「年百一十歲。」

  (6)「少昊(hao)」二句:少昊,姓己,一說姓贏,名摯,號窮桑帝。孔穎達《周易正義》引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「在位八十四年而崩。」

  (7)「顓頊(zhuan xu專緒)」二句:顓頊,相傳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後裔,號高陽氏。《史記集解》引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「在位七十八年,年九十八。」

  (8)「帝嚳(ku)」二句:帝嚳,相傳是黄帝之子玄囂的後裔,號高辛氏。《史記集解》引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「在位七十年,年百五歲。」

  (9)「帝堯」二句:帝堯:相傳是帝嚳之子,號陶唐氏。《史記集解》引徐廣日:「堯在位凡九十八年。」《太平御覽皇王部‧帝堯陶唐氏》引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「年百一十八歲。」

  (10)「帝舜」句:帝舜,相傳是顓頊的七世孫,號有虞氏。《史記集解》引徐廣日:「皇甫謐云『舜……百歲癸卯崩。』」禹,姓姒,以治理洪水被人稱頌,後建立夏朝。《史記集解》引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「年百歲也。」
  (11)壽考:壽命長。考,老。

  (12)「其後」句:殷湯,又稱商湯、湯,詳見《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、李十一拾遺、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》注(93)。《史記集解》引皇甫謐日:「爲天子十三年,年百歲而崩。」

  (13)「湯孫」句:太戊,殷湯第四代孫,殷中宗。《尚書‧無逸》:「肆中宗之享國,七十有五年。」

  (14)「武丁」句:武丁,殷湯第十代孫,殷高宗。徐宗元《帝王世紀輯存》:「武丁……享國五十九年,年百歲而崩。」

  (15)「周文王」句:周文王,姓姬,名昌,商末周族領袖,爲後來滅商建周奠定基礎。《史記集解》引徐廣日:「文王九十七乃崩。」

  (16)「武王」句:武王,周文王之子,名發,周王朝的建立者。《禮記文王世子》:「武王九十三而終。」

  (17)「穆王」句:穆王,文王五世孫,名滿。《尚書‧呂刑》:「王享國百年。」

  (18)漢明帝: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莊,東漢(即後漢)第二代皇帝。

  (19)十八年:明帝自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。

  (20)「其後」二句:後漢自明帝死,到獻帝退位,共歷一百四十五年,中經章帝、和帝、殤帝、沖帝、質帝、少帝,在位時間皆甚短促。此後的三國和西晉、東晉,皇帝在位年數亦皆不長。運,國運。祚(zu6),此指君位。

  (21)「宋、齊」三句:宋(420—479),立國五十九年,經八帝。齊(479—502),立國二十四年,經七帝。梁(502—557),立國五十六年,經四帝。陳(557—589),立國三十三年,經五帝。以上爲南朝。元魏,即北魏(386—557),立國一百六十年,經十七帝,此爲北朝。故云「年代尤促」。已,同「以」。謹,虔誠。促,短暫。

  (22)梁武帝:南朝梁的開國皇帝,姓蕭,名衍,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。

  (23)「前後」句:據《南史梁本紀》載,梁武帝於大通元年(527)、中大通元年(529)、太清元年(547)三次捨身同泰寺作佛徒,每次皆由他的兒子和大臣用重金贖回。

  (24)「宗廟」二句:據《南史梁本紀》載,梁武帝於天監十六年(517)三月,下令「郊廟牲栓(純色全牲),皆代以麪(面食)。」牲,祭祀用的牲畜。牢,古代稱牛、羊、豬各一頭爲太牢(也有稱牛爲太牢的),稱羊、豬各一頭爲少牢。

  (25)「晝日」二句:據《南史梁本紀》載,梁武帝「溺信佛道,日止一食」。《三寶記》載,梁武帝「天監中便血味備斷,日惟一食,食止萊蔬。」

  (26)「其後」二句:侯景,字萬景,懷朔鎮(今内蒙包頭市東北)人。原爲北魏大將,後降梁,不久又叛梁,破建康(今江蘇南京市),攻人宮城,梁武帝被囚,後竟餓死。台城,即宮城,宮禁所在之處,當時稱朝廷禁省爲「台」,故名。

  (27)尋:不久。

  (28)「高祖」二句:高祖,唐高祖李淵,於公元618年廢隋恭帝,受禪讓,稱帝,建立唐朝,年號武德。據《舊唐書‧傅奕傳》、《新唐書‧高祖紀》載,武德九年(626)太史令傅奕上疏請除釋教,高祖從其言,打算裁汰僧、尼、道士、女冠。

  (29)「當時」句:指中書令蕭瑀等人反對傅奕除佛的主張。材識不遠,才能不高,識見短淺。

  (30)宜:誼,道理。

  (31)推闡聖明:推求闡發聖主(指高祖)英明的旨意。

  (32)其事遂止:實際議除佛教事主要因高祖不久退位而中止。

  (33)睿(rui)聖文武皇帝:元和三年(808)正月群臣上給憲宗的尊號。睿,聰明。聖,聖明。

  (34)度:世俗人出家,由其師剃去其發須,稱爲「剃度」,亦單稱「度」,意即引度人脱離世俗苦海。

  (35)御樓:登上宮樓。御,古代稱皇帝的行動爲「御」。

  (36)舁(yu)人大内:抬入皇宮里。大内,指皇帝宮殿。

  (37)徇:順從,隨著。

  (38)士庶:士大夫和平民百姓。詭異之觀:新奇怪異的觀賞。

  (39)焚頂燒指:指用香火燒灼頭頂或手指,以苦行來表示奉佛的虔誠。

  (40)解衣散錢:指以施捨錢財來表示奉佛的虔誠。

  (41)業次:生業,工作。業、次同義。《國語‧晉語》韋昭注:「次,業也。」

  (42)臠(luan)身:從自己身上割下肉來。臠,把肉切成小塊。

  (43)佛:此處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,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境内)淨飯王之子,出生與活動的時期稍早於孔子。

  (44)法言:合乎禮法的言語。

  (45)法服:合乎禮法的服裝。

  (46)容而接之,答應接見他。

  (47)宣政:唐長安宮殿名,在東内大明宮内含元殿後,爲皇帝接見外國人京朝貢使臣之所。《資治通鑒》卷二四注:「唐時四夷入朝貢者,皆引見於宣政殿。」

  (48)禮賓:唐院名,在長興里北,爲招待外賓之所。《資治通鑒》卷二四注:「唐有禮賓院,凡胡客入朝,設宴於此。」設:設宴招待。

  (49)一襲:一套,指單衣複衣齊全者。

  (50)凶穢之餘:屍骨的殘餘。所迎佛骨僅指骨一節,故云。

  (51)「敬鬼神」句:謂對鬼神要尊敬,但不要接近,即「敬而遠之」之意。語出《論語‧雍也》。

  (52)「行弔」句:謂到别的國家參加喪禮。弔,祭奠哀悼死者。

  (53)「尚令」句:《禮記‧檀弓下》:「君臨臣喪,以巫祝桃茹執戈,惡之也,所以異於生也。」注:「桃,鬼所惡。茹,葦苕,可掃不祥。」巫祝,官名,巫以舞蹈迎神娛神,祝以言辭向鬼神求福去災。桃,桃枝,古人迷信,認爲鬼怕桃木。茹(lie),苕帚,古人認爲可以掃除不祥。祓(m)除,驅除。

  (54)大聖人:指唐憲宗。

  (55)殃咎(jiu):猶「禍祟」,禍害。

  (56〕鑒臨:親臨鑒察。

  (57)無任:不勝。懇悃(kun):懇切忠誠。

  (58)誠惶誠恐:實在惶恐不安。爲奏表結尾的套語,有時亦用在開頭。   
  
◎作品譯文

臣某陳說:

  我認爲佛教不過是外國人的一種法術罷了。從後漢時傳入中國,上古時從來沒有。上古時,黄帝在位一百年,活了一百一十歲;少昊在位八十年,活了一百;顓頊在位七十九年,享年九十八歲;帝嚳在位七十年,享年一百零五歲;帝堯在位九十八年,享年一百一十八歲;虞舜和大禹,也都活了一百歲。那個時候天下太平,百姓安樂長壽,然而中國並沒有佛教。那以後,殷朝的商湯也活了一百歲。商湯的孫子太戊,在位七十五年,武丁在位五十九年,史書沒有說他們活了多少年。推斷他們的年齡,大概也都不少於一百歲。周文王享年九十七歲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歲,周穆王在位一百年,此時佛法也沒有傳入中國。他們並不是由於信奉佛教才活到這樣的高壽。
  
  漢明帝的時候,中國開始有了佛教。明帝在位才僅僅十八年。明帝以後國家戰亂,皇帝一個接著一個夭折,國運不久長。宋、齊、梁、陳、元魏以來,信奉佛教越來越恭謹虔誠,立國的時間和皇帝的壽命卻更加短暫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,他前後三次捨身佛寺做佛僧,他祭祀宗廟,不殺牲畜作祭品,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頓飯,只吃蔬菜和水果;但他後來竟被侯景所逼迫,餓死在台城,梁朝也很快滅亡。信奉佛教祈求保佑,反而遭到禍患。由此看來,佛不足以信奉,是十分明白的道理。
  
  本朝高祖皇帝在剛剛接受隋朝天下時,就打算廢除佛教。當時的群臣,才能見識短淺,不能深刻領會先王的旨意,不能了解從古到今普遍適用的治國措施,無法闡明並推行高祖皇帝神聖英明的主張,以糾正信奉佛法這種社會弊病,廢除佛教這件事於是就停止沒有實行。我對此常常感到遺憾。
  
  我認爲睿聖文武的皇帝陛下,您的神聖、英明,幾千年來沒有人比得上。陛下即位的初期,就不准許剃度人當僧尼道士,更不准許創建佛寺道觀,我常以爲高祖皇帝消滅佛教的意願,一定會在陛下手中得以實現,現在縱然不能立即實現,怎麼可以放縱佛教轉而讓它興盛起來呢?
  
  如今聽說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鳳翔迎接佛骨,陛下自己則親自登樓觀看,將佛骨抬入宮内,還命令各寺院輪流迎接供奉。我雖然十分愚蠢,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,做這樣隆重的道場來敬奉,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。不過是由於年成豐足,百姓安居樂業。順應人們的心意,爲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設置奇異的景觀,以及游戲玩樂的東西罷了。哪有像您這樣聖明的天子,而去相信佛骨有靈這種事呢?然而老百姓愚昧無知,容易迷惑難於清醒,如果他們看到陛下這樣做,將會說陛下是真心誠意信奉佛法,都說:「天子是無所不通的,還一心敬奉信仰佛,老百姓是何等樣的人。怎麼可以更加吝惜身體、性命而不去獻身爲佛徒呢?」於是他們就會焚灼頭頂和手指,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,施捨衣服錢財,從早到晚,輾轉著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後邊。老少奔波著,丟棄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和本分。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,佛骨再經過各寺院,必定有人砍掉胳臂,割下身上的肉來奉獻佛陀。傷風敗俗,四方傳爲笑談,這可不是小事啊!
  
  佛本來是不開化的外國人,和中國言語不通,衣服樣式不同,嘴裡不講先王留下的合乎禮法的道理,身上不穿先王規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,不懂得君臣仁義、父子之情。假如他至今還活著,奉了他的國君的命令,來到我國京城朝拜,陛下容納接待他,不過在宣政殿接見一次,由禮賓院設一次酒筵招待一下,賜給他一套衣服,派兵護衛著讓他離開我國境内,不許他迷惑百姓。何況他已經死了很久,枯朽的指骨,是污穢不祥的死屍的殘留部分,怎麼可以讓它進入宮廷裡!
  
  孔子說:「嚴肅地對待鬼神,但卻離他遠遠的。」古代的諸侯,在他的國家擧行祭弔活動,尚且命令巫師首先用桃枝紮成的苔帚擧行「祓」禮,以消除不祥,這之後才進行祭弔。現在無緣無故地取來朽爛污穢的東西,陛下親臨觀看它,卻不先讓巫師消除邪氣,不用桃枝紮成的苔帚掃除污穢,群臣不說這種做法不對,御使不指出這種做法的錯誤,我實在感到羞恥。我請求將佛臂交給有關部門,扔進火裡水裡,永遠滅絕這個佛僧騙人的根本,斷絕天下人的疑慮,杜絕後代人的迷惑。使天下的人知道大聖人的所作所爲,遠遠地超出普通人之上,這豈不是大好事嗎?豈不是十分快樂的事嗎?佛如果真的靈驗,能降下災禍的話,那麼,一切的禍殃,都應加在我的身上,老天爺在上面看著,我絕不後悔埋怨。我不勝感激懇切之至,謹奉獻上這個表章讓陛下知聞,我真是誠惶誠恐。


資料來源:中文百科在線

碧人2015/9/4初校:修正簡繁轉換之誤、錯字與標點符號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